第七版:文脉陇原总第469期 >2025-01-16编印

饺 子
刊发日期:2025-01-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在北方人家的餐桌上,面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所有面食中,饺子的地位始终无法被撼动。人们之所以喜欢饺子,是有原因的。俗话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见人们对饺子这一面食的推崇程度。

当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品尝者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放进嘴里,最先触碰味蕾的是那一弯温润软滑的面皮,接着更令人心花怒放的是随之而来的那一兜馅儿香破茧而出。品尝者不禁微眯起眼睛,享受着面香裹着馅儿香还有醋香混合的气味,在口中肆意流淌,那一刻的幸福感受是其他面食所不能给予的。

饺子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的馅儿,这也是饺子的灵魂所在。但饺子馅儿有时却并不讲究,豆类瓜类可以,绿叶菜也能入馅儿。吃剩的西瓜皮擦成丝儿行,胖乎乎的西红柿配上鸡蛋也可以独占一席领地,不仅吃起来清淡爽口,红黄搭配的品相看上去也别有一番“韵味”。尽管饺子对馅料不挑剔,但真正被大众赏识的无非是白菜、大葱、青韭、茴香老几样,它们和各种肉类一起组成了饺子界的半壁江山。

包饺子需要提前做些准备。首先是和面,饺子面要和的软硬适中。面和好后还要蒙上屉布饧上一会儿,利用这段时间就可以打馅儿了。肉馅讲究用葱姜水来打,水要慢慢放,聚拢的筷子头始终顺一个方向搅拌,待到肉香不断释放出来,陆续放入酱油、葱花,继续搅拌到馅料丝丝相连,完全融为一体。最后再打理那些配菜,瓜类肯定先要擦成丝儿,茴香韭菜大葱则要均匀切成碎末儿,白菜等大叶菜放入搅拌器打碎即可。过去没有搅拌器,大白菜就是放到菜板上一刀刀剁碎,然后找个笤帚疙瘩把菜板的一端垫起来,让菜板形成斜坡,再把白菜碎末用笼屉布一兜兜包起来,按在菜板上用力挤压,菜汤便会顺着斜坡乖乖流淌下来。挤过汤的白菜末儿放入煨好的肉馅里,加入少许精盐充分搅拌,直到肉香和白菜的清香完全释放出来。

准备工作做完后,饺子就进入了包的阶段。包饺子永远都是欢乐的时刻,掌灯时分,一家人围坐桌前,和面的、拌馅的,擀皮儿、揪剂儿的,各有各的分工,忙而不乱。一边闻着浓浓的馅香,一边任小而圆的饺子皮在手中翻转,不一会便“饺”落玉盘。温暖的灯光下,大家聊趣事说见闻,除了擀面杖的轧皮儿声,就是不时响起的一阵阵欢声笑语。

包饺子有些讲究,有人喜欢大馅饺子,喜欢往里拼命填馅儿,但这样“挤”出来的饺子容易囫囵个儿,东倒西歪;还有一种形状似元宝的饺子。这两种饺子犯了同一个毛病,都在品相上丢了分。而捏饺子就弥补了前面两种包法的缺陷,它两头封口儿,一溜碎褶儿,捏出来的饺子个个呈月牙儿状。摆在盖帘儿上,横成排竖成列,像极了婴儿娇嫩的小脚丫。这样的月牙儿饺子即便煮熟入了盘,也依然顺溜软滑不变形。

“赶饺子下锅”也是一门学问,饺子要依次排队下锅,次序乱了容易粘在一起。饺子要用勺子的背面沿锅边顺一个方向推着走,为防溢锅,煮饺子需要时不时“点”一些清水。锅开了,有胆大的饺子不断涌上来,冒个头后又一头扎回锅底。饺子汤也不甘寂寞,像奔涌的温泉水,转眼就漫到了锅边,沸腾着要溢出来。这时候用不着慌张,只需舀一勺清水浇上去,锅立刻就从沸腾变平息。但只消一会儿,那汤又会翻滚上来,但只需重复几次上面的操作,直到饺子煮成一个个“肉”色,就可以关火,笊篱下锅,热腾腾的饺子就“扑楞楞”地落进了盘里。

吃饺子需要一点仪式感。一盅小酒,几芽蒜瓣,醋也不能缺席。轻轻咬开饺子的一个小口儿,立刻就有一道油汁流淌出来,蜿蜒汇入醋碟后,浮萍一般漂起一圈圈油花儿。这会儿谁还能按捺得住呢,赶紧“哧溜溜”顺滑入肚,顿觉通体顺畅,满口溢香。明明已经有饱腹感了,可似乎觉得还没有吃饱,虽然一碗热乎的饺子汤已经下肚溜完了“缝儿”,但还是忍不住再捏起一个饺子扔嘴里。

饺子的妙用有时就是这么神奇,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或是情绪不佳地踏进家门,一眼落到案板上白花花雪一样的面粉时,内心顷刻间就会被软化;特别是看着月牙一样的饺子小巧玲珑地排列在盖帘儿上,煮沸的锅里饺子欢快地浮上来又落下去,纵有天大的不愉快也会瞬间烟消云散。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能果腹,还能给人传递一种温暖和幸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之所以喜欢吃饺子,大抵也有这层含义吧。

(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