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面世、普及之前,简牍是最常见的文字载体,一枚枚竹简记录着一个个别开生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2000多年前的丝路生活。
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康居王使者册》,走进西域往事。
胖骆驼还是瘦骆驼?
2000多年前的西域纠纷
7枚木简,简文共293字,完整地记录了一场由献骆驼而引发的纠纷。
公元前39年,康居,使者和苏薤(xiè)王使者等人从康居国前往酒泉献骆驼,所献的三匹膘肥体壮的白骆驼,被酒泉太守评估为羸瘦的黄骆驼。康居使者对此上诉朝廷申冤,面对这样一纸“状书”,朝廷表示必须彻查到底,主管对外交往和蛮夷事务的使主客谏大夫,发文书于敦煌太守,要求严查。敦煌太守又下文至效谷县,效谷县下文悬泉置,要求将当时的情况如实上报。7枚汉简就这样留在了敦煌悬泉置,直到1990年重见天日。
最后调查上报的具体结果如何,我们尚无从考证,但这份文书却为我们开启了研究古代外交历史的“冰山一角”,也为研究当时的行政和司法审判程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弥补史书空白!
从小小简牍看汉代外交关系
与史书的系统、严肃不同,简牍像是充满故事性的“番外”,仔细阅“牍” ,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据史料记载,康居使团曾有多次献贡物的经历,早在宣帝甘露年间,就有76人的康居使团,带着78头牛马、骆驼等贡物,浩浩荡荡走进玉门关,并得到了沿途官员热情接待。使团到达酒泉后,太守及下属官员,会与朝贡者一起对贡物进行评估。但这次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康居王使团沿途中没有收到任何汉廷官员供应的食物,甚至连贡物都无故被评为次品,通过《康居王使者册》生动记述,可见元帝时期康居与汉朝不和谐的关系,而结合史书来看,造成双方关系紧张的起因,可能与康居收留匈奴郅支单于与汉为敌有关。
文物里的“纸短情长”
让古丝绸之路“活”了起来
不只是简牍中有故事,丝路上的每一个物件,都有它鲜活的一面。
《四时月令诏条》
在悬泉置的一面破损泥墙上,记录着2000多年前的“环境保护法”,禁伐、禁渔、禁杀幼小动物……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居延干饭简》
汉代舌尖上的秘密,也能在文物中找到答案。
2000多年前“干饭”不是动词,而是被阳光暴晒过的米粒。
除了主食“干饭”,还有“兔羹”“兔一治朌”等野味,再辅以灵魂佐料。边塞虽苦寒,饮食却很讲究。
《元致子方书》
不只爱吃,古人也爱买买买,一份2000多年前的“购物清单”,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的精致生活。正是这些文物里的“烟火气”,让我们与古人,这么远却那么近。在一件件鸡毛蒜皮的故事里,遥远的丝路具象化了。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