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文化公园总第466期 >2024-12-26编印

读懂五大国家文化公园
刊发日期:2024-12-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长城和大运河,中国大地上的“一撇”和“一捺”,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长征,两万五千里,突破自然极限和人类身体极限的伟大奇迹。

黄河,从晋陕两省间流淌而过,在黄土高原上深切出峡谷,孕育了中华文明最初的火种。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全新探索。

国家文化公园如今正在各地规划和建设,未来将走向大众,与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集体认同的国家文化记忆。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万里长城,横贯东西,全长21196180米,横卧于北方大地。这些巍然屹立、连绵起伏的高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与大量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因此英语中称呼长城为“Great Wall”(伟大的墙),并非空穴来风。

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2600多年。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楚长城,因国家之间频繁的战事而修建。其后,历经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和明等2000余年的修建,最终呈现如今的规模。

长城的一砖一瓦皆由人造,东起大海,穿越森林、草原、沙漠,横卧平原、山脉、高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最庞大的文化遗产。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仅起到保护两侧人民长时期安定生活的作用,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了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范围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市、自治区)。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千年运河,沟通南北。

运河是用于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都是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河流极为缺乏,这样的水系分布严重影响了我国南北向的航运交通。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贯通的是邗沟段。隋朝统一中国后,利用天然水道和古运河,开凿了沟通北京与杭州的人工运河,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这段运河使江南、江淮、燕赵等地区和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洛阳、开封等地联系得更为密切,为唐宋的繁荣埋下伏笔。

随后,沟通京杭两地的运河走向不断变迁。

除了京杭运河,还有一条沟通杭州与宁波的南北向运河,称为浙东运河。浙东运河西起杭州三堡,溯钱塘江航程27公里后,又经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勤县、宁波至镇海,全长252公里。

大运河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河流、湖泊、湿地等资源,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功地将南北方、政治经济中心与其腹地沟通连接。

到了今天,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仍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河沿途的各个省(市)为了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也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大运河沿线的32家博物馆成立“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协调运河沿线展览、文创、教育资源,深化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千年大运河将继续在这样的保护下继续奔流。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范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有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课本到影视剧,从课堂上到每个家庭,长征的故事耳熟能详,长征精神持续鼓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长征精神的形成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跨越11个省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四川、西康和甘肃,行程一共二万五千里。地域覆盖之广阔,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红军在长征中翻山越岭,跋涉大江大河,面对过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主要翻过18座山,包括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六盘山等;主要渡过24条大河,包括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主要走过的草原包括川西若尔盖、红原县的大部分和松潘县小部分区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路线的地貌极致之地多分布在西南地区,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脉。这里的自然景观壮美雄奇,令人心向往之,也令人望而生畏。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范围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市、自治区)。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全长5464千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几”字形姿态盘踞在中国北方大地。因流经黄土高原,携泥沙一路向东,故黄河水的“黄”颇具盛名。

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又称“黄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她持续影响着周围的多元文化。最终,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中华文明。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范围包括黄河流经的全部9个省(自治区)。据统计,沿黄九省(自治区)拥有19处世界遗产、18处世界地质公园、4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9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5个5A级景区、8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1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78个自驾车房车营地,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支撑。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浩浩荡荡的6300余公里,开出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各具特色又交融互促的文化之花。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规划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市、自治区)。

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制定并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以长江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谋划建设集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同步推进沿线13省份编制分省份规划,着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会同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充分发挥长江文化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保护生态、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