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文苑漫笔总第456期 >2024-10-17编印

留存雅事
刊发日期:2024-10-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两年前,大学生雨岩通过微信购了我的一本书。收到书的雨岩按快递上的地址给我寄赠一份茶礼,并在宣纸上工工整整地写好“奉茶帖”:今送福建武夷岩茶三味,清明小雨,宜烹泉茶,以为乐。

雨岩告诉我,她是学法律的,爱好文学,很喜欢我的文章,而今寄送“奉茶帖”,分享茶之乐。我颇感意外,一篇小文竟让一位远在厦门的小姑娘心生共鸣,并给我寄茶。

按照我对朋友的划分,雨岩应该属于“远处”的人,对雨岩而言,我亦属于“远处”的人。我更喜欢与离得远的人交往,因为没有利益冲突,天各一方,相安无事。“远处”的人与我交往,看中的是我的才华,他们在我的文章中领略高妙,看到的全是我的优点。

雨岩喜欢喝茶,每天泡茶喝,能喝出茶中的花香,她问我:“您喜欢喝茶吗?”我表示勉强算喜欢吧,她会心一笑。

我对茶的喜好并未到痴迷的程度,寄来的岩茶反倒让我因没有雅致的茶具可泡而犯愁。我翻箱倒柜,找出数年前朋友送我的紫砂茶具,壶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4只小杯子。我又从别处找来白瓷壶,总算把岩茶泡好了。

书桌上摆一壶茶,我边看书边品茗,杯小,茶温很快适宜,心静下来,渐渐地步入品茶的妙境。

一个远方的人送我好茶,还郑重其事地写了“奉茶帖”,我这样一个半俗半雅的人感受到了风雅。

事至此,本以为雅事可以结束了,我们只是保持隔空交流。

然而,时隔两年,雨岩又给我寄来“紫红袍”,还随茶送来了她家乡的三角梅,同时附上“晴花帖”,帖是这样写的:曾与您谈起三角梅,便一直想将收集的三角梅赠予您同看,是在家中阳台采摘的,去年就陆续夹于册中,一直未来得及寄出,直到看到您的新文章,看到“晴花可喜”之词,遂寄三角梅与您共赏。

“晴花帖”是一册便笺本,里面夹着用干枯的三角梅拼贴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图案,非常精美。这些三角梅色彩淡雅,我用指尖触摸时,仿佛嗅到厦门的空气,足见她是用心的。我想,她做这件事应该很投入,也非常开心,也许在她眼里,这件事是非常雅致的,不厌其烦地做,足见是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小姑娘。

我很感动,远方的人读懂我的书、读懂我。我决定以雅事回应,回赠雨岩新出的书,并附上“送书帖”。以往新出的书,我寄给远方的朋友,都在扉页空白处写上几个字,“某某雅正”“某某闲翻”……字不是很多,聊胜于无,没有什么弦歌雅意、警世恒言,只淡淡的几个字,便是我的“送书帖”,它与那本书完整地融合在一起。这次,我依然是在新书上写字、签名,待墨迹干,把书寄出。

我用手机追踪这本书的行踪,看它从我所在的城市出发,星夜上路,像放出的一匹马,又像漂出的一条船,赶往雨岩所在之地。我写的书从不乱赠人,不是小气,而是怕人家不喜欢。给别人送书,赠出美意,并不一定投其所好,可能会让人家疑惑:“为什么送书给我?我又不需要,匪夷所思,是不是有所求?”所以,我的书只赠知音,知音懂我。知音喜欢我的文字,才会去读,去了解我的意思,去寻找我的书,并交流心得,共赴美好。

以文会友,亦是一件雅事。

奉香茶、赠花叶、送好书、觅知己……这些日常生活里人与人之间的琐碎往来,可以算得上是风雅之事吧?这是身边的诗意美好,我要做的,便是珍惜与分享,把雅事留存于时光中。(王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