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华夏视野总第446期 >2024-07-25编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如意甘肃是影视作品创作的源头活水
刊发日期:2024-07-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特就特在根脉上。丢了根脉就丢了中国特色,丢了文化发展的沃土,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脉,永远不能抛弃、永远不能背叛,需要我们诠释、总结、传承和创新,从而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

从时空上讲,如意甘肃文化古老而悠久。

东西三千里、上下八千年。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足以证明甘肃历史文化悠久。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皇帝也都出于甘肃。二是周人秦人的崛起地,周先祖后稷、不窋、公刘在陇东教民稼穑耕作,开启了早期农耕文化的先河;秦人先祖因在陇地为周天子牧马之功而受分封,奠定了秦人、秦族、秦国、秦朝的稳固根基。三是古代文明的标本地,历史遗存、遗址、遗迹遍布甘肃各个地方,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厂文化等,还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嘉峪关、玉门关、悬泉置、锁阳城遗址等,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本。四是宗教文化的流行地,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文化,早期都在甘肃传播流行过。五是李氏祖根的所在地,陇西是世界李氏的祖根。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创作的活根脉、活基地、活标本,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深挖细研,找到突破口、瞄准靶向标、拍摄新作品。

从内涵上讲,如意甘肃文化厚重而独特。

甘肃文化浩如烟海,甘肃人杰灿若星辰。具体有“三先”:一是先河。新石器时代文明之先河,如在甘肃发现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还有最早的旱农作物标本、彩陶、雕塑、汉字雏形、宫殿式建筑、混凝土地面、人造轻骨料、消防实例、度量衡、绘画……中华医学之先河,歧伯的《黄帝内经》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中国针灸学之先河,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华夏农耕文化之先河,周先祖后稷、不窋、公刘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世界博览会之先河,隋炀帝在张掖山丹焉支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是当今世博会、博览会的雏形。世界皇家马场之先河,山丹军马场距今2130多年,时间最久、面积最大、马匹最多。二是先贤。除了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周秦先祖、李氏先祖和歧伯外,如李广等忠心耿耿驰骋沙场的战将;如皇甫谧等学识广博、著述丰硕的学者;如窦融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功臣;如李白等诗家诗圣;还有“崆峒问道”的广成子,东汉时期思想家王符,著名书法家草圣张芝,五凉文化的杰出代表郭瑀等等。三是先烈。甘肃是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根据地,红军长征遍布甘肃14个市(州)86个县(区)中的12个市(州)、52个县(区),有著名的俄界会议、榜罗镇会议、哈达铺会议,以及会宁县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特别是红西路军转战河西,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创作的主题题材、主要素材、主流选材,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创作出有历史价值的影视作品。

从形态上讲,如意甘肃文化多元而浩繁。

道则人情文丰,器则地绝物华。一是地形地貌多元,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复杂多样。二是物种物象多元,在甘肃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种,哺乳类有42种、鸟类61种、两栖类2种,还有盘羊、高鼻羚羊、扭角羚、白唇鹿、野牦牛、岩羊、藏原羚羊、喉羚羊等珍稀动物。三是文明文化多元,丝绸之路有敦煌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可以印证了甘肃历史文化古老而悠久的特征。四是生产生活多元,三大自然区、四大温度区、五大植被区、五大动物区在甘肃交汇,尤其是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与周朝、陇南山地与秦朝、河西走廊与汉唐、甘南高原与元清,每一区域由地理与历史共存、共融、共通,书写了自然与人类美丽画卷。五是民族民俗多元,甘肃有54个少数民族,在民俗上有农牧工商、饮食服饰、居住行旅、婚姻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家庭伦理、信仰禁忌、乡俗民规、艺术游艺、方言土语等内容。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创作纯天然的内容、原生态的包装、甘香味的气息,别人想搬也搬不走美丽风景,我们一定要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让“典籍里的甘肃”活起来、火起来。

从内容上讲,如意甘肃文化丰富而多彩。

我们经常说“振兴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甘肃除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外,具有丰富而多彩的文化。一是河西走廊文化,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民族风情和风俗交相辉映。二是天水陇南文化,山川锦绣、民俗奇特,具有小江南之称,名胜古迹令人叹为观止。三是甘南临夏文化,是多个少数民族集聚地,民情和民俗独具一格。四是庆阳平凉文化,既是革命老区、也是革命遗迹,还有广为人知的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菩萨山等,尤其是皮影、香包、唢呐、剪纸、戏曲等,更有民俗文化的魅力。五是敦煌文化,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具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六是长城文化,2000多年历史、2000多年文化,“关”“楼”“阁”“亭”“府”“墩”等建筑布局精湛、气势雄厚,时时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七是佛教文化,甘肃境内丝绸之路各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除敦煌莫高窟外,有麦积山、炳灵寺、瓜州榆林、马蹄寺、祁丰文珠寺、天梯山、水帘洞、大象山、云崖寺,还有千佛洞、木梯寺、回山王母宫、南石寺、北石寺等石窟,都是内容和艺术的升华。八是黄河文化,见证了人类发展史,呈现了自然奇观美,特别是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九是始祖文化,甘肃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圣地,伏羲诞生在天水、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世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等。十是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浓郁见长、古老风情本真凸显,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讲,语言、工艺、装饰、饮食、节庆、戏曲、歌舞、绘画、音乐、制作等文化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要素,民间越流行越具有生命力,我们一定要立足当地、寻找素材、多出产品。

从现实上讲,如意甘肃文化守正而创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固本培元与革故鼎新的结合。今天,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回答了“中国之问”、也回答了“世界之问”。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重大课题,我们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构建与中华文明“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有机结合,倡导文明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中绘就人类文明新画卷。在新时代甘肃实践中,在理论武装方面,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抓学习领悟、抓研究阐释、抓宣传普及、抓实践践行;在价值引领方面,充分发挥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的教育功能和革命先烈、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感召功能,广泛开展“德润陇原”“陇人骄子”和“文明创建”“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高效政风;在生产生活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在产业转型、深化改革、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民生民意、民族团结、爱心助困、队伍建设和“三抓三促”行动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文化繁荣方面,历史文化的传承、旅游资源的开发、节会平台的搭建、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转型,更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在创新发展方面,积极适应国际国内新特点,增强新思维、研究新机制、构建新模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发展矩阵,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创作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貌的现实题材,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工作节奏、织密工作网络,形成更多标志性文化成果。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影视作品是一根长线,把历史和现实能联接起来;影视作品是一列火车,把人物和故事能装载起来;影视作品是一艘飞船,把理想和未来能引领起来,将来有更多可能的“影视作品+”形态,比如“影视作品+技术”“影视作品+实体经济”“影视作品+品牌”“影视作品+旅游”等等,这为影视作品创作前景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要共享机遇、共谋创作、共出精品,切实做到“以成果论英雄”“以效果看成败”“以结果说乘数”,让人们留住记忆、展望未来、实现梦想。(据甘肃广电总台 视听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