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华夏视野总第441期 >2024-06-20编印

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刊发日期:2024-06-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天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厚重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走出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人们走进历史、走进传统,汲取奋进力量,共建美好家园。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年来,我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甘肃力量”。

万里长城耸峙,在嘉峪关刻下历史的痕迹,让这张文化名片历久弥新。入夏以来,嘉峪关关城景区人头攒动,游客纷至沓来,沉浸式体验长城文化。

一眼千年的凝眸,与雄关在时空中“相遇”,赋予了长城文化新的内涵。活动现场,《炫舞雄关》、《长城长?丝路长》等节目相继上演,展示了嘉峪关长城文化和地域风情,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碰撞的独特魅力。

长城博物馆里,红领巾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着长城的历史、嘉峪关关城的建筑结构以及丝绸之路的辉煌,让游客们更加深刻地了解长城文化,感受边塞生活,体悟古人的伟大智慧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博物馆连接过去,校园里创造未来。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们对漆扇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参与手工漆扇制作,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些年,嘉峪关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增强长城保护、展示、利用水平,让长城永远焕发生机活力。

只有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文化遗产,才能让文物景区“活起来”成为现实。在嘉峪关关城内,150多个高精准度传感器以及高精度望远镜设备,构建起了嘉峪关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管理系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今年以来,甘肃省文博事业惊喜频出:礼县四角平遗址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6所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奖。甘肃在持续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博物馆、纪念馆事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天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光彩。

临泽县居民 杨淇善 我以前看的皮影戏都是在电视剧上的,今天来到临泽博物馆看到了真实的皮影戏的人物,我感觉到很震撼,精气十足的感觉,想象不出古时候人们能够雕刻出如此精美的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历史文化精华。在这个非遗刺绣培训基地里,武山刺绣非遗传承人王云霞,正在为新绣娘手把手做培训指导,认真讲解着构图、配色、缠针绣、乱针绣等各环节技艺。

这些年,心灵手巧的绣娘们创意十足,把刺绣的传统纹样融合了当地文化元素,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秦州玉兰等,让一幅幅刺绣图案更显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

柳编工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在武山县柳编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家中,她正在给即将完工的菜篮做最后的修剪和测量。

小小柳条成“大器”。如今,70多岁的王秀英匠心坚守,将这项传统手艺继续发扬,还带动了当地村民50多人参与柳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这些年,我省持续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擦亮甘肃文旅名片,赋能文旅强省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1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其中,临夏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些年,跨界、跨域、跨业的新模式,成为我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流。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庆阳民间香包刺绣文化艺术传承人马秀荣的家中,她和两个绣娘正忙着赶制香包。

69岁的马秀荣做香包刺绣已有50多年了。小香包不仅让马秀荣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她还带领许多农村妇女做香包创业增收。

随着端午节日益临近,庆阳香包迎来了订单高峰。今年,庆阳市各香包刺绣公司、香包生产大户早早就备足了货源,保证端午节香包的市场供应。

如今的庆阳香包不仅造型各异,更是不断推陈出新、贴近现代生活,受到广大消费青睐。

庆阳香包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地妇女的巧手飞针间,小香包已成为大产业,闯出了大市场,香包已经成为庆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些年,甘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张又一张精彩的甘肃文化名片被越擦越亮。保护文化遗产,做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章;打造文化精品,做好文艺创作、文化供给文章;强化赋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甘肃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推进,创造了文化传承发展的“甘肃品牌”,打造了中华文明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推进了现代化建设文化先行的“甘肃实践”。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新的起点上,我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甘肃故事,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文化根基,赋能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据甘肃广电总台 视听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