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艺术时空总第439期 >2024-06-06编印

何以白石——五馆联袂揭示大师艺术之路
刊发日期:2024-06-0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24年是艺术巨匠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场艺术盛宴拉开帷幕。由北京画院携手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等文博机构进行五馆联动,通过线下看展览、线上直播导览的方式共同展示白石老人的艺术人生。

这场跨越时空的展览,不仅是对齐白石艺术生涯的全面回顾,更是对他艺术理念的深度解读。那么,齐白石何以成为大师?目前对于齐白石的研究理论成果有哪些?齐白石的国际传播与影响背后有哪些成形的深层机制?让我们一同走进各地展览,带着以上问题感受齐白石笔下的生趣与真情。

问道幸从三益友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齐白石,从乡村雕花木匠到“人民艺术家”再到享誉世界的画坛巨匠,离不开湖湘人文底蕴的沁染。在湘潭市博物馆中,“望白云家山难舍——齐白石原作展”集萃了省内外6家文博机构馆藏原作,分“灵根秀出湘江水”“问道幸从三益友”“纵横歪倒贵天真”三部分,共计展出作品98件,其中齐白石作品64件,湖湘名士及齐白石师友作品34件。展览聚焦“望白云家山难舍”主题,将湖湘历史文脉与珍本文物、数字艺术紧密结合,开展深度对话,全方位呈现齐白石在不同时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积极探索。

在探讨齐白石为何成为大师这一主题时,将齐白石请回本土文化生态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湖湘地区水系丰富,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水共生的地域文化在齐白石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鱼、虾、蟹、青蛙等水族题材是他绘画作品的重要题材。湖湘民间文化艺术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润物细无声”的。而白石老人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则体现了他作为湖南人的独特气质。无论是决定成为“大龄北漂”,还是花甲之岁的“衰年变法”,抑或是古稀之年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以谢绝见客,湖南人的勤劳坚韧、务实求新、忠诚爱国等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却自身勤勉之外,齐白石亦受益于同乡师友的帮扶,胡沁园将齐白石接入藕花吟馆讲授艺事、王闿运将他收归门下点拨诗文。前者帮他完成了从木匠到画师的身份转化,后者则助其完成了从画师到文人的身份转化。还有同为王门弟子的谭延闿、杨度、夏寿田、郭人漳……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介提携,不仅让齐白石迈进文人圈层,更助其在北京站稳脚跟。齐白石也将自己对师友的深切情感落墨为诗,一句“问道幸从三益友”,写出了对家乡、故土、恩师、挚友的怀念与感激。

湘潭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尹军从湘潭市博物馆藏《释虎》《夜雪吟馆》作品出发,认为这可作为齐白石与师友相交的见证。“更加值得深入挖掘的是这种交往背后,湖湘大儒王闿运门第之渊源及湖湘地缘文脉之传承。”尹军说。

在展厅现场,数次来博物馆观摩的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王志坚表示:“白石老人一生勤奋,是湖湘人的楷模,更是精神灯塔。对比以往的展览,此次展览有很强的学术性,将齐白石的前人、平辈、晚一辈的作品呈现在一起,既可以直观展示王门师友给予齐白石的帮助,又可以引导观众寻找齐白石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些因素。”

白云深处作神仙

1902年,40岁的齐白石走出湖南,游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齐白石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文人墨客,他们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这让齐白石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绘画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作为国内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文博机构之一,辽宁省博物馆专门打造了“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这一跨年大展,共展出齐白石及其师友弟子的作品459件。作为此次展览策展人,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表示:“我们在策展过程中希望能把齐白石的人生起伏、艺术转变以及交游过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齐白石一生波澜壮阔的历程。”

展厅中的《石门二十四景图》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据董宝厚介绍,这组图是齐白石“五出五归”(1902-1909年)时期所作。好友胡廉石把石门附近的景色请人拟成了二十四个题目,请齐白石绘制石门二十四景。齐白石精心构思,数次易稿,费时三个多月终于画成。1915年复请齐白石题诗。每页亦有齐白石诗友、书法家黎承礼题诗。《石门二十四景图》是齐白石逐渐摆脱民间画风、建立自己的绘画语言、向文人画转变的重要作品。

此外,辽宁省博物馆与齐白石有着不解之缘。董宝厚介绍说,1954年,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首次给齐白石举办画展——“齐白石画展”,这离不开当时在东北博物馆工作的齐白石之子齐子如的促成,他将自己收藏的齐白石作品捐献给了博物馆。“白石老人更是专门为那次展览挥毫泼墨,精心绘制了《折枝花卉图》赠予博物馆。这件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董宝厚说。

在成都,“白云深处作神仙——齐白石精品研究展”和“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同期开幕。展览展出了136件齐白石艺术精品,深度挖掘了齐白石与巴蜀之地的深厚情缘以及白石之道的西传历程,全面呈现了齐白石游蜀期间的重要作品,凸显了他与蜀地人士的交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齐白石1932年为川军将领王缵绪绘制的《四季山水屏》(山水十二条屏),以及为关蔚山绘制的《十二生肖之云龙图》。据成都市美术馆策展人曹筝琪娜介绍,《四季山水屏》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齐白石自“衰年变法”后极为罕见的山水巨制。“齐白石曾经说过,平生不画未见之物,但这件《云龙图》是他创作中非常特别的一件,因为大家都没见过龙,但齐白石先生却把龙隐在云中画了出来,此次展出也是呼应即将到来的龙年。”曹筝琪娜说。

客中月光照家山

齐白石印章里的“客中月光照家山”“故里山花此时开也”,《食蟹》里的“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忆星塘老屋》里的“杏子坞外山,闲看日将夕。不愁忘归路,幸有牛蹄迹”,这些诗句寄托了白石老人对家乡的无限感怀与思念之情。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

客居北京的白石老人,越近晚年,思乡情结越加浓郁,唯有寄情于笔墨,把他的乡情乡愁浸润在水墨间,寄托在画作里。他反复提笔,绘少时所见: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星斗塘前的竹林游虾,枫林亭下的祖孙相依……帧帧画面承载了齐白石的浓浓乡思。最重要的是,思乡情切使他将文人画家不屑看、不屑画的蔬果鲜香、草虫嗡鸣、雏鸡嬉闹等“凡庸”之物写入画卷,又常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付诸笔端,再通过诗文题识赋予其鲜活的情感,打通了雅与俗的边界,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空间,自己的艺术也得到升华。

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情有梦通——齐白石笔下的四季生机”特展通过白石老人笔下的四时之景,营造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生命世界:春日的藤萝、夏日的荷塘、秋日的霜菊、冬日的红梅……墨蝶追戏,草虫低吟,成群的蜻蜓似舞者一般,掠过了四季光景,在白石老人笔下,皆自然、生动、传神。

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介绍,此次展览一如既往采用了内容+科技的融合方式。“我们主要运用了齐白石画中的花鸟元素,制作了一些多媒体影像、投影视频、数字化的互动模式等,同时通过蛙声、鸟叫等数字化声音,营造了齐白石画中精微的、生动的世界,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天趣画境誉海外

1922年陈师曾将齐白石画作带到日本展览,使之声誉日隆。后在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极力推荐下逐渐走向世界。这些有着留学背景、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伯乐”为齐白石名声的大噪做出了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认为,这些起到推介、陪同、翻译、讲解作用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是齐白石走向国际的关键,因此以齐白石为主,对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应该是中西交流视野之下的齐白石研究非常重要的内容。(邱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