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文苑漫笔总第420期 >2024-01-11编印

我的“作息表”
刊发日期:2024-01-11 阅读次数: 作者:孙博  语音阅读: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我而言,一年的大计都在元旦清晨。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第一天起床后,我会马上打开电脑,在香喷喷咖啡的陪伴下,好好检查上一年的“作息表”执行情况,在深刻的反思中改进。再精心调整新年的计划,然后打印出来。

我的作息表传承自父亲。早在我识字开始,就看到父亲的书桌上有一张“作息表”——以小时为单位,具体安排起床、跑步、三餐、工作、看报、读书、睡觉等时段。由于他有严格的作息,我们家的午餐定在十一点半、晚餐是六点,前后都不会误差五分钟,所以全家的胃都保养得不错,根本不存在胃痛那码事。家人约亲朋好友见面,永远提早几分钟到达,几乎不会迟到。这也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父亲还不止一次与我说过,一生只要把“作息表”订好,就会过得充实,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才有希望成功。他老人家一丝不苟遵守“作息表”,生活极有规律,再加上他是马拉松运动员,且有乐观的性格,老人家活过一百岁才驾鹤西去。静心思忖,先父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万贯家产,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的管理时间是重要一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就依样画葫芦,订出了人生的第一份“作息表”。父亲还亲自修改,并且提醒我,每年至少要调整一次,最好放在元旦那天。直到现在,我每年第一天都会修订“作息表”,并且非要打印出来,放在书桌旁,亲眼看到,心里才踏实。

现在,我的“作息表”以小时为单位,在电脑内有专门的文件夹。为了遵守作息,我几乎谢绝没有必要的应酬,通电话通常不超过五分钟,微信上也极少闲聊。太太是广东人,嗜好“饮茶”,周末中午通常与亲友茶聚,我极少参与,除了有好友从其它国家或城市来相聚。一是感到饮茶浪费时间,二是并不喜欢闹哄哄的环境,饮茶后也会感到人较累。如果非要与朋友见面,我宁愿约在咖啡馆,清静而便于交流。

除了出国旅游外,我很少与太太一起去购物。我有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没必要花双倍的功夫,在有效的时间单位内各司其责,可以获得双倍的效率,岂不美哉?近三十年来,好在她完全能理解我,也幸亏有她母亲、姐姐陪伴逛街。

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恰如鲁迅先生所说:“哪里有天才, 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多年来,我除了上班、采访、健身、周末下厨,我的时光大多数在书房里度过,读书、写作,成为我生命的“主旋律”。择一事,终一生,一辈子与优美的方块字打交道,是如此幸运,夫复何求?

两个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们进行“作息表”教育。而且,我每年底都会督促他们修改“作息表”,十多年不变。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十分奏效,他们都进入心仪的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南下美国发展,均进入世界顶级公司任职,历练几年后,再创业或加入有一定规模的初创公司。

有一次在晚餐上,我又提起“作息表”的话题。大儿子感慨地说:“现代企业分秒必争,我们上班时通常以十分钟为单位,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小儿子开玩笑说:“还好,没像时间管理大师埃隆·马斯克那样——以五分钟为单位安排日程。”大儿子这样一说,我和太太似乎都理解他了,他往往隔好几天才回我们的微信。

不管风吹浪打、潮涨潮落,只要有“作息表”的陪伴,我的双脚就好像走在坚实的土地上,初心始终如一。每年倘若做到“作息表”的七八成,这辈子也算没有虚度光阴了。(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