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旅播报总第420期 >2024-01-11编印

庆阳市A级旅游景区创建再上新台阶
刊发日期:2024-01-11 阅读次数: 作者:魏涛  语音阅读:

记者从庆阳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获悉,2023年,甘肃省庆阳市 A 级旅游景区创建再上新台阶,合水子午花溪谷旅游景区和环县东老爷山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西峰区陇东风情园旅游景区、镇原县聚德康养小镇旅游景区、庆阳黄土地缝峡谷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高度重视庆阳市旅游景区建设和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2023年4月,庆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印发了《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配套印发了《庆阳市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专题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县(区)文旅部门共同谋划、协同发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推进庆阳市旅游景区提质升级,2023 年,庆阳市共有 2 个景区创建为 4A 级旅游景区,3 个景区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了 23 个,旅游景区整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新晋升的 2个 4A 级旅游景区和 3 个 3A 旅游景区各具特色,为广大游客到庆阳旅游提供了更多选择,极大地强化了庆阳旅游目的地形象。

合水县子午花溪谷景区占地面积 1950 亩,是一座集花海观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康养型旅游区。景区坚持“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发展思路,以打造“青山绿水子午岭、蓝天白云子午花溪谷”为目标,不断增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先后投入 6000 余万元进行服务设施升级改造、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和旅游网络营销宣传,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获得“醉美花溪谷、灵魂栖息地”美誉。

环县东老爷山景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共分为祖师峁、魁星峁、玉皇峁和红军长征纪念园四大板块和 6个功能区块。该景区因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道教文化。漫长的沧桑演变,塑造了东老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景区现有国家级文物 15 座,风景名胜旅游小区3 个,景点 45 处,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宗教旅游于一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陇东风情园旅游景区位于庆阳市西峰城区东南端,景区依托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陇东风情园和庆阳市著名的“黄土高原天然标本园”、陇东地区几百年来主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小崆峒风景名胜区整合打造,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建有北城墙、镇朔楼、东西角楼、民俗博览馆、中心广场、大剧院,累计完成投资12 亿元。庆阳市图书馆、文化馆和庆阳市美术馆(画院)入驻民俗博览馆,是庆阳市文化新高地。小崆峒风景名胜区山腰林木郁郁,沟底泉水潺潺,四季景色变幻不同,窑庙寺观布设其间,晨钟暮鼓警醒世人,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残垣断壑引人遐想,是一处集黄土生态、农耕民俗、文化研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聚德康养小镇旅游景区,位于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闫沟村茹河南岸,总占地 637.36 亩,距镇原县城 32 公里,镇北三级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与甘肃四大石窟之一的北石窟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镇原北石窟驿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彭阳古城、玉山寺石窟隔河相望。景区是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民宿体验、中药材养生、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旅游项目,整个景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服务设施健全,主要特色旅游产品有乡愁记忆产品、休闲养生产品、黄土风情产品、农家采摘产品、田园观光产品等。聚德康养小镇旅游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吸引了众多的周边游客,成为乡村旅游重要的网红打卡地。

庆阳黄土地缝峡谷景区位于“环江翼龙”化石出土地——庆阳市庆城县,是晚三叠纪至白垩纪末期(至今约2.2 亿年前)翼龙种群重要的栖息区域。景区以黄土高原地缝峡谷为特色资源,以翼龙科普为核心主题,以翼龙艺术展示为表现手法,将地缝峡谷与翼龙主题深度融合,保护开发出中国第一个翼龙主题文化景区。景区占地约 10000 亩,主要分为翼龙神秘探索区、翼龙游乐互动区、翼龙科普体验区、翼龙艺术观光区四大区域,建有翼龙广场、翼龙化石墙、翼龙3D彩绘、盘龙崖壁、翼龙沙滩乐园等10多处景点。

下一步,庆阳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将按照《庆阳市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不断提升景区景观质量、优化景区旅游环境、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丰富景区业态产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强品牌体系创建,持续推动景区建设提质升级,不断夯实庆阳旅游发展基础,为推动庆阳文旅融合快速发展,加快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积极作用。(本报记者 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