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敦煌莫高窟用庄严的雕像、绚丽的壁画、丰富的敦煌遗书镌刻着古丝绸之路的灿烂文明。今天,我们如何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动敦煌文化生生不息?
敦煌,如同一个历史宝库,千年时光的风云际会,在这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在这个历史宝库中,敦煌学应运而生,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学者”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敦煌文化。如今,在守护的基础上,创造创新的工作已然展开。
风沙吹过敦煌,为这座千年之城又覆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敦煌学的大发展,恰似一双手,拂去这层遮掩,带我们看清敦煌神秘而辉煌的过去。
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文献的发现和传播,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敦煌学”,使敦煌走向世界。敦煌文献,仅藏经洞出土的就达5万多件,不仅有汉文文献,还有大量藏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献,为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却流行着一种说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句话极大地刺痛了中国学者的民族自尊心,成为他们发愤图强的动力,当时正在上大学的郑炳林也是其中之一。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在兰州顺利举行。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恰恰是这次敦煌学术会议的顺利召开,也为郑炳林进一步接触到莫高窟提供了一个机遇。
第一次去莫高窟,墙壁上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肃穆的塑像佛影、神秘庄严的佛教故事......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吸引着郑炳林去研究敦煌学。
随着对敦煌学的深入了解,留校任教的郑炳林产生了要在兰州大学创立敦煌学学科的想法。学科建设伊始,缺少资金让郑炳林很头疼。为了节省邮费,他在外地购买的图书基本上都是背回兰州的。很快,这座“背回来的图书馆”成为一段佳话,让兰州大学不仅成为国内较早拥有各国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纸版图书的单位,也成为国内外屈指可数的信息资料中心。这些看得见的资料,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做大做强敦煌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有把学科水平搞上去,把平台搭建起来,才能让学科实现良性发展。敦煌学研究所决定搭建的第一个平台就是申请博士点。从1993年开始,时任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学科带头人郑炳林带领团队历经两次失败,终于在1998年申请到博士点。至此,兰大敦煌学研究所的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实现联合共建。在此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和兰大敦煌学研究所实行了研究生双导师制。在这一机制下,兰大敦煌学研究所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敦煌石窟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把敦煌文献与敦煌艺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培养出石窟艺术与敦煌文献相复合的研究人才。
截至目前,敦煌学研究所毕业博士生160多人,大量优秀的研究生有的留在了敦煌学研究所,有的去了国内兄弟高校,有的就职于国外名校,成为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共同见证了兰州大学逐渐成为中国敦煌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地。
敦煌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敦煌文化遗产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新时代新征程上,敦煌文化应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很多学者考虑的一个问题。权威的专家学者在深入探讨,青春洋溢的青年学子也在积极行动
近日,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周睿带领深度飞天团队走进了谷歌开发者大会。
深度飞天项目是2019年7月由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的,以再现敦煌文化底蕴、挖掘敦煌艺术特色为目标的项目。
深度飞天团队通过深入挖掘敦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生动展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使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目前,深度飞天团队在用户端设计了四层纹样按顺序由中心向外排布,参观者可以根据软件提示在每一层选择不同图案进行叠加。随着叠加层数增多,每一层图案的透明度会渐次增加,系统会按照对称结构对图案进行自动填充。纹样基本完成后,参观者可以选择心仪的预设风格进行风格迁移,为纹样“染上”自己喜爱的颜色,最终生成个人独属的敦煌纹样。
壁画上活灵活现的狮子、曼妙的飞天、身着异国服饰的神灵……都是敦煌留给人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保护这颗文化明珠的道路上,一代代学者不断探索,让敦煌文化在传承中实现创新性发展。
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兴盛,既源于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独特枢纽地位,更得益于中华文明的包容创新。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先进科技在文物保护和创造创新方面的运用,敦煌文化必将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生动的典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蓬勃创新的文化力量。(据甘肃广电总台 视听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