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宣布,在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发现了一批距今约1.3亿至1.2亿年的白垩纪时期斯氏跷脚龙足迹。这批足迹是甘肃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于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发表。
这一重大发现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乌兰镇的一个村落在进行河堤修建时,意外地暴露了白垩纪时期的岩层。然而,这些珍贵的岩层并未立即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直到几十年后的2023年,才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曙光。
2023年6月,由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专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对乌兰镇这一化石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团队在位于一处悬崖的岩层底部,发现了一处面积约6.2平方米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悬空在一人高的岩层底部,由于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和风化作用,岩壁上的痕迹显得既神秘又引人入胜。
通过对足迹的详细研究,专家们发现这些足迹属于三趾型兽脚类恐龙,数量至少有67个,长度范围在11厘米至21厘米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足迹都没有保存第一趾和尾迹,但第二趾与第四趾的趾间角较宽等特征,使其可以归入中国侏罗—白垩纪常见的斯氏跷脚龙足迹。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白垩纪恐龙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线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表示,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中,一些保存完好的足迹展示了横向拖痕,这表明兽脚类恐龙在行走时曾发生侧滑并迅速恢复了平衡。拖痕由密集的条纹组成,条纹宽度平均为0.7毫米,间隔约1毫米,这些条纹实际上展示了恐龙脚底鳞片的宽度与间隔。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恐龙的生理结构,还为研究恐龙的行走姿态和行为习性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对足迹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还揭示了斯氏跷脚龙的一些可能的行为学信息。通过足迹重建,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斯氏跷脚龙的臀高约0.6米至0.9米,体长最大可达2.5米。在行走时,它们几乎呈直线前进,显示出一种稳定而有力的步态。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大小相近的足迹组成了12道行迹,其中部分行迹相互平行,行进方向相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恐龙的行为习性,研究团队利用异特龙的复原三维数据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这些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以步行速度行进,前进时形成相对密集的阵型,个体彼此之间的距离低于身体宽度。这表明造迹者具有群居行为和自我防卫意识,它们彼此靠近很可能是为了减少个体的警戒压力,防止被天敌捕食。
遗迹学研究表明,至少一些类群的小型双足恐龙具有群居行为。乌兰镇足迹点的发现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恐龙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的宝贵信息。邢立达认为,这些保存完好的足迹不仅记录了白垩纪恐龙生活的一瞬,还为研究斯氏跷脚龙足迹在中国下白垩统的广泛分布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乌兰镇的岩层属于河口群,这是我国四足动物足迹数量最丰富、多样性最高的白垩纪地层之一。研究人员在河口群的盐锅峡、关山、中铺和红古四个地区陆续记录了约31个下白垩统四足动物足迹点,包含超过1000个恐龙足迹。这些足迹包括多种多样的三趾型兽脚类足迹,如跷脚龙足迹、实雷龙足迹和亚洲足迹等。此次在乌兰镇的发现,标志着该地区成为白垩纪河口群中第五个足迹富集的地区。
邢立达指出,这些保存完好的足迹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普意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白垩纪恐龙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史前巨兽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同时,这些足迹的发现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关于恐龙足迹形态、行为学以及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线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恐龙这一史前生物群体的奥秘。
甘肃靖远乌兰镇发现的这批白垩纪斯氏跷脚龙足迹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还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恐龙世界的独特视角。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揭示更多关于恐龙的奥秘,为探索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进程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