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1936年的冬天,一场关乎党和红军安危的战役在陇东(庆阳)地区悄然打响,这就是著名的山城堡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战,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激烈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了庆阳地区乃至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经典之战。
1936年,随着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然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不甘心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失败,调集了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力的精锐部队,企图将红军“围剿”于甘肃、宁夏交界地区。此时的红军,虽然经过长征的洗礼,但部队疲惫不堪,且处于陕甘宁交界的贫瘠地区,物资匮乏,作战空间有限。为了粉碎国民党的企图,巩固扩大根据地,红军决定在陇东地区的环县山城堡一带击溃国民党部队。
在决定进行山城堡战役之前,中央军委对敌我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当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第一军已经向豫旺扑来,第三十七军还在黄河东岸,第三军占领同心县城后行动迟缓,基本上就地观望,而东北军在张学良授意下驻军庆阳、驿马镇一带“备战”。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中央军委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对东北军,继续保持对峙,维持默契;对毛炳文、王均部进行牵制,实施打击;对国民党主力胡宗南部,则以“逐次转移,诱敌深入”之法,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
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等领导同志联名签发了《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决定在陇东地区的环县山城堡一带与国民党军展开决战。同时,红军各部也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包括侦察敌情、勘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等。
1936年11月19日,彭德怀亲自前往山城堡勘察地形。这里沟壑纵横,川塬交错,地形复杂,便于红军设埋伏。彭德怀判断国民党王牌军——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必先占领当地唯一可饮用的自然水源,便决定在此布下口袋阵,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11月21日傍晚,在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红一军团作为主攻,从南面向山城堡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一个旅发起总攻。七十八师是胡宗南按照德国的战术条令进行严格训练的,战斗力很强。白天红军与这个师交战,难以占据优势,但夜间作战却是红军的强项。在黑暗之中,红军利用夜色的掩护,成功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阵脚。
为了防止误伤,红军战士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胳膊上缠一条白毛巾、规定哨音口令等。在激烈的战斗中,红五团团长曾国华和政委陈雄带领两个连队,分头从两侧迂回到国民党部队后面进行突袭。部队在浓烈烟雾中往上猛冲时,突然受到国民党军设在山下一座碉堡的火力阻击。关键时刻,陈雄抓起一束手榴弹,冲向碉堡,将手榴弹塞进了敌堡的射孔,炸毁了碉堡。然而,陈雄却也因此壮烈牺牲。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国民党第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全部被歼灭。同时,向盐池方向进攻的国民党军也被红二十八军击溃。国民党军在红军沉重的打击下,向西撤退,整个进攻被粉碎。11月22日上午,山城堡战役胜利结束。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围剿”计划,确保了红军在陕甘苏区的安全,而且为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它不仅巩固了陕甘苏区,而且为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提供了战略支撑点。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红军在陕甘宁地区站稳了脚跟,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也彰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支持和贡献。在战役中,环县百姓倾其所有,给予红军最大支持,有的还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为红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证明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胜利的保障,谁赢得了群众,谁就赢得了战争。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