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文化公园总第450期 >2024-08-22编印

古道长城续华章——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访
刊发日期:2024-08-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不仅是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人类和平与文明的见证。绵延的万里长城,不仅反映了当时华夏文明的总体水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厚重记忆。

在长城分布地区,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长城文化带,这些长城遗产,带动了当地旅游、探险、考古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日,本报记者一行探访了甘肃省武威市的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情况。

江山开壮观,风日澹清秋。立秋当日,记者一行踏上了西去武成采访长文化公园建设的路途。

千百年来,武威这片种奇的土地是青蔽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带,留下了无数渗透着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长城文化遗产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全秋送爽,高原过阔。穿行在武威这片广袤古老的土地上,车窗外,长总在雪山、绿洲间不经意出现,断断续续,起伏有致,从草原高山,到大漠峻岭绵延几百公里,一路和山水相伴,熠熠生辉,让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往事越千年,长城今犹在,沿着丝路走长城,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穿越历史沧桑,长城留下几多珍贵的记忆。近年来,武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沿着长城遗址一路向西,一幅景色美、产业绿、文旅热的新画卷,正在武威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开。

武威市长城保护利用情况

武威市是长城资源大市,境内三县一区均有分布,有 590 个编码点段,共629 公里(其中汉长城 198 公里袁明长城431 公里袁 单体建筑 354 座袁 关堡 26座)。2006年,武威境内长城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凉州—古浪段、民勤段、天祝段长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录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338”规划布局重点展示区段。旧边长城圆墩段、新边长城黄羊河农场段、天祝县松山新城被纳入“明代雄关”核心展示园规划建设布局。民勤县黑山堡,古浪县大靖镇、土门堡,天祝县乌鞘岭汉明长城被纳入“万里长城”形象标志点规划建设。凉州—古浪段围绕黄羊河农场段长城及圆墩长城,修建游步道、瞭望台、展示用房,全面阐释明长城甘肃段修建简史;民勤县以红崖山水库段及东安堡为主,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突出展现沙漠长城特色风貌。天祝县突出“高原长城”优势,打造安门“雪域长城”观景台、乌鞘岭长城观光栈道,全方位、多角度向游客展示汉明长城遗址独特文化魅力。

乌鞘岭下,古道悠悠 长城壮美

悠悠千载史,巍巍长城长。乌鞘岭,自古以来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战略要地。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一路逶迤,向西而去。这里金强河河水潺潺,长城脚下,阡陌纵横,庄稼萋萋,呈现出一派草肥水美的景象。山峁上,屹立着明长城的雄姿,五百年晦明风雨,荣枯闲阅,与对面的马牙雪山遥遥相望,极目远眺,长城内外,碧野万顷,奇伟壮丽。

蜿蜒而来,逶迤而去的长城,以斑驳的身躯展示着历尽风雨的沧桑感,绵延不绝传递着无数金戈铁马的故事,萦绕着铁血柔情、闺怨卒恨的无尽情绪!这里见证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的汉武帝的雄图霸业,驱逐匈奴,张国臂掖,开通西域的历史。

8 月 7 日午后,记者一行初到乌鞘岭,时太阳稍有偏西,站在新建的安门“雪域长城”观景台放眼远望,马牙雪山在太阳下银光闪闪,蜿蜒在一面山坡上的明长城似龙蛇游走,分外惹眼,让人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年代。

河谷地带,一座座烽燧孤独地立在山丘上,守望着岁月,如尽职尽责的哨兵,严阵以待。立于古烽燧下,朔风猎猎,风起处细听,狼烟滚滚犹在耳边。汉将军霍去病挥戈驱马踏破乌鞘岭关隘,直捣匈奴的身影如在眼前。凝视这段长城,草色烟光,一派秀美景象,颇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虽然是夯土墙,而且已经风化,有一些已经倒塌,但留下的残垣断壁,仍可见旧时的宏伟景象。这里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由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工具等条件,当年在乌鞘岭上修筑长城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乌鞘岭多砂石、少土,更少黄土,筑长城所需的黄土大多从外地运来。到了明代,汉长城已经倒塌,明朝廷再次修筑新长城。如今,乌鞘岭上的明长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紧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步伐,天祝县加大长城保护利用力度,突出“高原长城”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向游客展示汉明长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记者曾在十多年前到过这里,现在的保护和那时候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记者看到,眼前的长城遗迹都有铁丝护栏加以保护,我们沿新修的乌鞘岭长城观光栈道上到最高处,眼前呈现出壮阔的长城景观,衬以银光闪闪的马牙雪山,让人心旷神怡!可以说长城文化的保护利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吸引了万千游客来此打卡拍照。

古浪县泗水圆墩长城焕发新活力

古浪县泗水段长城修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现存遗址长9.3公里,有敌台11座、烽火台2座、关堡1座。明长城泗水镇圆墩段是甘肃省内保存较好的长城段落之一,现存墙体2.6公里,有关堡 1 座,敌台4座,烽火台1座。2013年至2016年,实施了古浪县明长城烽燧遗址抢险加固工程(泗水段),对泗水段 9.3公里明长城和11座敌台、2座烽火台、1座关堡进行了抢险加固。2019年至2020年,在泗水圆墩段实施了长城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修建长城巡护参观道路10公里,木栈道400米,瞭望台3座等附属设施工程。项目实施后,保护了长城历史风貌,方便了群众参观,提高了长城保护利用水平,对弘扬长城精神、实现文旅融合有重要意义。

记者一行到达泗水长城遗址的当天下午,赶上当地最热的一天,广袤原野被烈日烘烤,骄阳似火,远远望去,好似整个田野都在热浪中漂浮。

采访车一路西行,突然拐进一段村道,田地边,一排整齐的长城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相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突出来的烽燧,方方正正地依偎着城墙,延伸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

登上新修的观光台,数公里的明长城蜿蜒天地间,一眼望不到尽头,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古浪县泗水镇的明长城段,是修缮过保护比较完整的一段,修复后的长城有9.3公里。在修复城墙的同时,加装了围栏,修了观景台和木栈道,铺设了道路,在保护的同时,更加方便了人们的游览。”古浪县长城文化保护站副站长汪政霖介绍道。

长城点多线长,保护难度大,长期以来,由于风吹雨淋和人为因素,这里的部分长城已经消失。从 2013 年以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古浪县对境内泗水镇这段明长城进行了维护抢修,实施了保护抢险加固、围栏保护等工程项目,使昔日破败不堪的城墙恢复历史风貌。记者看到,经过维修的数公里明长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古浪境内重要独特的新生旅游景观。每到节假日,这里总有不远千里来参观打卡直播的人流,对这里修旧如旧的长城赞叹不已,带火了这里的经济与消费。

长城(凉州段)保护利用项目有序开展

武威市汉长城(凉州段)保护利用项目为2021年省发改委公示的甘肃省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十四五”储备项目。

该项目实施地点位于长城(凉州段)及凉州区长城镇五墩村,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计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防护围栏、展示道路、生态停车场和导览标识等;配套建设绿化、硬化、室外管网、化粪池等附属设施,并购置旅游观光车等。项目中防护围栏部分招标建设已基本完成。

初秋时节,黄羊川内,一望无际的秋庄稼长势喜人,偶尔可以清晰看见长城烽燧点缀其中。我们乘坐的采访车离开古浪在村道上颠簸了近半个小时后,一座高大的烽火台和一面很有年代感的城墙出现在眼前,汉长城(凉州段)保护项目地到了。

登上新建的观光台,断续的长城尽收眼底。这里地势平坦,渠道纵横,阡陌相连,远山隐隐,禾稼郁郁,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长城(凉州段)所在地,本段长城由墙体、壕堑、关堡和单体建筑组成,当年是一层层土夯出来的。留存下来的这一段长城,虽然被侵蚀得面目全非,但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睥睨一切的无畏气势。”凉州区长城保护员刘生海介绍说。“我们小时候把这个不叫长城,叫边墙,保存没这么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这个样子。原来没修复之前,有好多的裂缝、小洞,下面也是破破烂烂的,几乎就不成样子。经过这几年的修复,那些缝缝子,那些坑坑全部填了,现在看着就比以前好多了,修复确实起到了作用,也保护住了这份宝贵的遗产。现在,来研学旅行的游客越来越多,这里的乡村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他继续说道。

近些年,围绕保护传承,着力构建文化遗产廊道,围绕研究发掘,着力讲好国家文化公园“凉州故事”,围绕文旅融合,着力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带,凉州区做了不少工作。

“通过保护,沿长城一带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乐观健谈的刘生海接着说道。

守护长城不容易,这里的阳光刺眼,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大,站远一点儿就听不清对面的人在说啥。四季风沙大,夏天像火炉。刘生海的皮肤被晒成古铜色,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每次巡查都要填写长城保护员巡查日志,当时的天气情况,有无损害,或是一段感悟,都记录得很详细。”给记者翻看长城巡查日志的他详细地介绍着长城巡查的情况。

“武威市汉长城(凉州段)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用好文物和文化资源,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利用体系,将这里打造成中华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重要地,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陪同采访的凉州区长城文化保护站工作人员朱文倩补充道。

是啊,长城是中华古代文明瑰宝中的代表,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凝结在民族记忆里的长城精神历久弥新,将绽放出永恒的魅力。

距这里向南约 50公里处,就是著名的天梯山石窟。从长城到石窟连成了长城文化一条龙的大文化景区。因为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游客接踵而至,从凉州城三套车小吃城的人山人海的场面就可看出武威市的旅游有多火爆。

晚霞映红了天际,在结束一天的行程之际,回顾一路的采访,千年历史扑面而来,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长城文化的厚重和博大。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长城烽燧握手、相拥,甚至对谈。

秋风拂过,云卷云舒,长城不语,自有春秋。昔日的驼铃阵阵,已化作今天的汽笛声声。在这里,长城变“睡”为“醒”,正在为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局贡献新的力量。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千年丝绸古道,正在谱写新的诗篇,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人类奇迹正在凉州这片热土上续写。(本报记者 王荣 魏建荣 罗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