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版:红色记忆总第438期 >2024-05-30编印

陈特平烈士:尽忠报国 用生命书写忠诚
刊发日期:2024-05-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俊、云丹、曦影:

说感性与理性是相对的发展吧!那么我这次离开上虞真有一种描摹不出的心境。也许,我知道,你们会说我太感情(性)的,但是,我毕竟用革命的理知(智)来克服小资产者的感情(性),虽然,这次的别离,我的心里,留恋和兴奋都有。

我是十二日晚由嵩坝动身去绍(兴)。本来我预定的行程是想由嵊县乘长途汽车。为了时间的方便,十三日晨一早,我就到了绍兴,绍兴乘小船到□□(注:原文模糊)。由□□(注:原文模糊)乘黄包车到枫桥,由枫桥再到诸暨,由诸暨乘早夜车到金华,是十四日早晨,总计二日一夜的时间,全在途中,没有住旅馆。因为带着行李,许多地方比较多用些钱,尤其被黄包车夫大敲竹杠。为了贪时间上的快,从□□(注:原文模糊)到诸暨,黄包车一共是六块钱。(这条路在我来的前一天,被敌机机枪扫射,在六梅亭杀平民二人)

到金华住在朋友家里,已经一星期了,这几天生活倒不这样单调,为了逃警报,常常到野外去看书。这几天金华抗敌剧场正在排演“梅子”,我也去看过了,虽然剧的意识有些地方成问题,但演出的技术很不错。这里虽然常常有朋友请客,钱照样用得很多。为了看病吃药,带来的钱差不多用完了。

本来想乘便车去,等了很多的时候,现在便车也有了,揩油还是不可能。因为便车比客车更讨厌,据说,这次有几个请长假出来的人,在便车里都被剥光了衣裳。不过从这里到那边,搭客车的话,还要用二十块钱,我大概决定明天就走。

时间很匆促,到那边再给你们信。

敬礼!

四〇年四月十九日

1940年4月,在从家乡浙江上虞赴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的路途中,陈特平给家人写了这封信。“说感性与理性是相对的发展吧!那么我这次离开上虞真有一种描摹不出的心境。也许,我知道,你们会说我太感情(性)的。”“这次的别离,我的心里,留恋和兴奋都有。”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留恋和对亲人的不舍。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体现了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一个怀揣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不顾舟车劳顿,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决心和信心。

陈特平,原名陈树谷,又叫陈如谷,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通明南村花园畈人,1916年9月13日出生于贫农家庭。陈特平小学毕业后曾做过学徒、小学教师,1937年初进入上海中华月报社从事资料校对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领导家乡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陈特平奉中共绍属特委调令赴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任军部侦察连指导员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突围时,陈特平因腿部受伤被捕,囚于上饶集中营。同年夏,他机智地带领战士成功越狱,忍受伤痛和饥饿,蹒跚一个多月回到家乡上虞。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又主动要求回到战斗一线,同年冬任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2年下半年,陈特平调任高邮二区区委副书记。高邮二区周围日伪据点林立,“扫荡”频繁,斗争艰巨。陈特平不顾个人安危,穿插于敌伪据点之间,组织群众开展反伪化斗争。1943年12月25日下午,陈特平组织两名敌工干部突袭位于高邮十里尖附近的敌伪税卡时,腿部中弹不幸被捕。敌人把他带到张庄据点,一路上留下了他的血脚印。他遭敌诱降、毒刑拷打、百般折磨,仍坚贞不屈。1944年1月8日夜,陈特平被敌人活埋在张庄南面的麦田里,壮烈牺牲时年28岁。

1944年2月,张庄胜利解放后,地方干部和群众找到了陈特平被活埋的地点,重新安放烈士遗体,就地立碑安葬,碑上写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为悼念陈特平烈士,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其牺牲地命名为“特平乡”(今高邮市车逻镇特平村)。解放战争中,陈特平烈士的墓碑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当地群众重建墓碑,永志怀念。(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