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文苑漫笔总第429期 >2024-03-21编印

跟着东坡学种松
刊发日期:2024-03-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苏轼一生喜松且擅长种松,松也成了他一生的精神陪伴和人生坚守。

少年时,苏轼最爱亲手植松。《东坡自述》中写:“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戏作种松》中言:“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在他的耐心培育下,所栽松树“皆中梁柱矣”。

据记载,当时还有许多人向他请教种松树方法,他在《东坡杂记》中分享经验:选种的松果需十月后、冬至前一直通风悬挂,初春播种的土地要有天然荫蔽,最优选择茅草地。如果种植在空地,周围也要种十株大麦,在外围种上荆棘,以防牛羊啃食,悉心照料三五年方能自行生长。他种松的方法,成材率高,还被后人称为“东坡种松法”。

苏轼是何等聪慧,竟能洞悉一株松的习性,这需要极致的细心和坚韧的耐力,想必许多个日子里,他都在观察生命的孕育与幼苗的成长,终于在静观中,他预判着生命与生命之间、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生长奥秘。可这位种松少年无法预知的是,未来这片最初的松林,将会成为他离乡远行后一生的牵挂。宦游半生,每逢思乡,千里之外苍郁的松林便是心头的故园象征:“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当然,在他的家乡,除了房前山岗的手植松,还有一片更让他神伤的松林。三十岁那年,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与他天人永隔。王弗生时,贤德温淑,知书达理,婚后,二人情深意笃,琴瑟和鸣。苏轼为纪念亡妻,“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这次,他含泪种下青松,让最爱的松与挚爱的妻相守为伴,慰藉相思之苦。

从此,松林里有他最牵挂的人。十年后的一个冷清孤寂之夜,爱妻王弗和山岗上的松树纷纷走入他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字字血泪,无限深情,这首千古传诵的《江城子》也成为悼亡诗词的绝唱。

可人生漫长,命运给苏轼的挑战,远不止于此。贬谪,几乎是他后半生的主题词。但他所到之处,均在住所植松,守其心志,聊慰心绪。被贬黄州后,他常以老农自居,“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在惠州时,他的白鹤新居建好后,从友人处求得数色草木,计有“柑、桔、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含笑、栀子”。

在这些难挨的岁月中,松或许已被种松人潜移默化为一种品格。“恶衣恶食诗愈好,恰似霜松啭春鸟”“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松也成为了他岁月里最风雅的挚友,“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也或许,正是因为他不停地种松,便会少一分苍凉,内心也总有一份期待。况且在他眼中,松可养生、照明、制墨、为艾、做梁……可谓“有利于世者甚博”。直至晚年他也依旧会写下:“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回想起昔年,苏轼曾直明心志:“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回望他的人生历程,他的确做到了。种松抚慰他浓郁的思乡之情和人间深情,更成为他高洁境界的人格追求和坚守如一的生命品质。想必,这是松的幸运,亦是他的幸运。(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