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春节专刊总第424期 >2024-02-08编印

远去的传统拜年
刊发日期:2024-02-08 阅读次数: 作者:何杲  语音阅读:

如今流行微信拜年,除夕、初一那两天,扑面而来的祝福微信,条条祝福语,种种动漫画,段段格言哲理,似乎都说到你的心坎上了,但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不禁想起传统的拜年,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了,但那情那景,亲切,难忘。

先说给父母长辈们拜年。

不管是作揖行礼、握手拥抱、红包呈上,甚至跪地磕头,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我认为,那都是面对面的祝福,是礼节,是孝道,是尊重。那其中的情义和内涵,真不是一条微信所能包含的,更甭说还有的父母长辈根本不会接发微信。

再说给老师、师傅拜年。

老师和师傅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传给我们技艺,教育我们做人,给他们拜年,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是个大家庭,老少三代十一口人,其中有六人与教育结缘:我父亲是中学老师,我妻子、妹妹是小学老师,我弟弟是艺校老师,我女儿是幼教老师,我自己也是兼职的夜校老师……有许多年,正月初一一大早,一拨拨学生就接踵而来,有年龄幼小的,有中青年人。大家见面,又握手,又拥抱,互相问好。师生们围坐一起,或磕着瓜子,聊天喝茶,或吃着饺子,喝口小酒,述说自己的成长、家人的安康,包括谁结婚了,谁家又添大胖小子了……那个热闹劲,那种亲密情,我至今难忘。那种场景,绝对也不是一条短信能够展现出来的。

还有邻居之间的拜年。

“远亲不如近邻”,同住大杂院的人们,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过年第一天更亲热得如同一家人。一清早,各家端着刚煮好的饺子,连同冒着的热气,互相馈送,彼此作揖、道喜。我印象最深的,是走在胡同里,和街坊四邻的大爷大妈碰了面,虽互相不知道姓名,但一定会彼此道一声“您过年好”,像遇到亲人一样。

最后说厂子宿舍区的拜年。

我在厂子宿舍区住了十多年,那会儿,年初一的早上,大院的职工,上至公司领导,下至传达室大爷,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群结队,集体大拜年。络绎不绝的队伍,由近至远,挨家挨户登门问候,人群滚雪球一般,越走人越多,一路欢笑一路情,成为小区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热烈的气氛把平日里彼此那点隔阂、成见,都化解得无影无踪。和谐干群情,亲密工友情,小区邻居情,夹杂着孩子们的鞭炮声,数百人的拜年队伍把宿舍区热闹得,用“欢天喜地”一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我回忆这些,并没有否定微信拜年的意思。新时期的新风尚,微信拜年省钱省力,方便易行,千里之遥,分秒既达。但,我依然怀念传统的拜年,那种面对面的相见,平和朴实的问候,亲密无间的交谈,那种温暖、真诚、敞亮的人间情,我怀恋。(何杲)